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石油美元的黄昏?人民币在中东使用的三种方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5年10月上旬公布的全球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显示,二季度末,沙特对华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中,美国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首次超过45%,较2023年翻了一番。 跨境支付通道(CIP),逐步消除对快速通道的依赖。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石油美元体系结构性松动的加速。 2025年6月,美国与沙特长达50年的《石油美元协议》到期,并未续签。沙特明确表示将积极推动多币种结算机制。与此同时,中国与沙特完成首例通过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原油将传统美元结算的交易时间从3至5天缩短至2小时以内。技术效率的提升正在重构能源交易的底层逻辑。石油美元的黄昏已经从趋势预测变成了持续的现实。这一变化既源于产油国对美元单极主导地位风险的担忧,也受益于人民币在结算渠道、资产流通和实体经济联系上的系统性崩溃。这三大举措推动了全球金融秩序向多极化格局深刻转变。姿势一:能源结算打击“石油美元”元气。中东能源结算体系的变化首先源于产油国立场的深刻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沙特与其他国家对石油保持着默契与美国的美元体系:用美元购买石油,并将美元投资于美国债务,以换取美国的安全保证。但这种隐含协议的稳定性现在受到质疑。 2023年初,沙特财政部长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他对使用美元以外的货币进行石油结算持开放态度。这一变化主要源于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担忧。近年来,美国经常“破坏”美国的美元体系,并对俄罗斯等国家实施金融制裁。俄乌冲突发生后,西方冻结了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这一前所未有的举措提醒国际储备持有者注意仅仅依赖美元体系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产油国需求多元化也日益明显。中国长期以来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和海湾石油的最大消费国。 2024年中沙双边贸易额将达到1075.3亿美元。沙特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中国自沙特进口原油7863.9万吨。在这种贸易格局下,固定人民币石油贸易份额,不仅有利于稳定大市场,也符合产油国经济多元化的长远利益。像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国家确实在寻求与中国和美国的平衡,并通过开放人民币等多种货币结算来“去政治化”并减少对单一盟友的过度忠诚。美国自身角色的转变也动摇了油气行业。元协议的基础。页岩革命使美国原油产量飙升将其从能源净进口国转变为能源净出口国。当美国不再是石油的“买家”而成为“竞争对手”时,其与沙特等产油盟友的战略关系面临调整。近年来,随着美沙卡舒吉事件、也门战争、石油价格政策等诸多摩擦,互信有所减弱。 “石油换安全”的旧平衡已经变得不平衡。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推动作用。 2022年底,在中阿、中国-海湾峰会上,中国明确表示将努力用人民币购买海湾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 202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沙特央行签署500亿元人民币双边本币兑换协议,为两国本币结算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努力打造能源交易平台ch 以人民币计价。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于2018年推出原油期货合约(INE),以人民币定价和结算。几个月后,上海石油期货交易量约占全球主要石油期货市场的14.4%,打破了布伦特和WTI的垄断地位。经过多年发展,交易中心已牢固确立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地位,在亚太地区形成了重要的价格影响力,国际参与度不断提升。它已成为全球原油市场定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自然形成人民币定价基准。上海原油期货活动为亚洲买家提供了反映地区供需情况的价格参考,也为人民币直接购买中东原油提供了可能的渠道。人民币能源贸易结算已从概念走向现实,石油美元的垄断地位正在悄然动摇。姿势二:货币流通构建“资本之锚”。贸易结算层面的突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打造人民币资金“流动起来、用起来”的金融流通体系。关键是要让流入中东的人民币真正“繁荣起来”,开拓当地再投资和循环利用的渠道。中国财政部在中东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是一项有趣的金融创新。 2024年4月,中国在利雅得发行20亿美元债券,认购订单总额达到397亿美元,超额认购近20倍。这一出色的记录反映了中东和全球投资者对中国主权信用的信心。这一“美元债-人民币贷款”融资闭环意义深远:投资者对M中东购买美元债券,资金投向中国或“一带一路”沿线项目;随后,中国将人民币资源投入中东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项目。于是,中东持有的美元通过“人民币贷款”的转型,逐渐转换为人民币资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推出以来,CIP参与者数量和业务规模逐年大幅增长。预计到2024年,CIP处理的跨境人民币支付规模将达到175.5万亿元,同比增长43%。截至2025年5月,CIP参与机构已增至1683家,覆盖六大洲。值得一提的是,CIPS近期吸引了来自中东和非洲的外资银行作为直接参与者。尽管CIP的规模仍然有限与Swift相比,通过Swift进行的人民币支付仅占3%,而美元仍占50%左右——CIP的扩张表明人民币支付网络的影响正在形成。央行本币互换协议范围也扩大了。到2023年底,中国将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人民币安排。这些互换额度为其他国家央行提供了获取人民币流动性的渠道,可用于支持双边贸易和投资,甚至应对美元流动性危机。中沙两国央行近日签署的50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为两国资本往来搭建了“后备桥梁”。从中东国家的角度来看,参与人民币金融周期与其自身战略是一致的。海湾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庞大。目前中东主权基金总资产约为4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0万亿美元。大部分储备a投资于美元资产长期来看都存在收益和风险的问题,政治风险也会让部分资产变得不合适。因此,人民币资产配置增加已成为明显趋势。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持有的股权资产在股权投资组合中的比例从2019年底的4.5%上升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22.9%。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也宣布将在中国大陆设立办事处。这些举措表明,“中东石油金融家将更多资金配置到人民币资产上”。情景三:实体经济构建“信任基础”。一种货币的接受最终取决于对发行国经济实力和合作深度的信任。人民币要在中东站稳脚跟,需要以广泛而深入的真诚经济合作为支撑。近年来,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往来已从单纯的石油贸易拓展到基础设施、制造业、高科技等领域。沙特“2030愿景”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打造多维利益共同体。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郊区,中沙两国共同建设的“中沙经济特区”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占地4平方米,将包括物流轻工园区、国际中心中心及配套生活区。该园区预计将拥有 3,000 多家贸易零售商和 200 多家轻工制造企业。该项目将带来大量以人民币计价的设备、物资和服务,并在当地形成现实的人民币结算需求场景。吉赞经济城是吉赞的旗舰中沙产能合作,中国企业投资超过213亿美元。吉赞经济城已吸引当地100多家供应链入驻,成为国家发改委列出的20个重点境外园区之一。大量基础设施和工厂的建设意味着货物、工程服务和人力交换中存在人民币结算的机会。中国与中东也在高科技领域加速合作,从5G通信到新能源,从人工智能到航空航天,都有中东国家引进中国技术的案例。华为参与了沙特5G网络建设,中国企业也在阿联酋开展了光伏电站建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沙特阿拉伯ia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氢能和可再生能源供应商,并在该领域与中国高度互补。 2022年,沙特与中国签署了价值超过3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涵盖新能源、技术、制造等领域。这些项目中大量设备、技术和工程服务来自中国,以人民币计价支付现实合理。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高科技项目往往周期长、规模大,对合作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中东国家感受到了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可靠性以及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形成的良性循环是“石油换人民币,人民币换大宗商品/投资”。沙特等国家通过石油销售赚取人民币后,可以直接用人民币从中国购买工业产品、承包基础设施、获取技术或投资人民币中国境内或第三国的项目。海湾基金还可以携带人民币参与非洲、南亚等地区的中资项目。这样,人民币就成为多边贸易和投资的媒介,形成了闭环。深层动因与现实挑战 石油结算制度的变迁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历史动因造成的。美国自身的政策无意中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近年来,美国多次举起金融制裁大棒,向世界发出美元可以作为“核选项”的信号。就连传统盟友也感到担忧。美国国内联邦债务高企,债务上限危机频发,美联储快速加息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客观上削弱了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的信任度。公共的好。全球格局的多极化演变也呼唤更加平衡的国际金融体系。新兴经济体占全球GDP和贸易比重大幅提升,但长期受到美元和欧元的制约。到2023年底,美元将占外汇储备的58%左右,欧元将占20%左右,而人民币虽然会升值,但仅占2.3%。金融权力与经济权力的不对称激发了对“金融正义”的诉求。金砖国家和“南半球”阵营对美元霸权对政策自由的制约日益不满。然而,石油美元体系的松动并不意味着它立即崩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仍面临现实挑战。首先,经过数十年的全球使用,美元已经确立了深层的网络效应和惯性。美元仍占全球贸易结算的一半以上,近90%的外汇交易涉及美元。央行、企业和投资者短期内很难改变使用美元的习惯。其次,人民币成为真正的国际资本货币还存在障碍。中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的进出还有规定。在维持汇率稳定的同时,也减少了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如果境外投资者不能将人民币收益自由汇出,就会导致小心上当。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成熟度也有待提高。美国债券市场规模是中国的很多倍,美元资产种类齐全。最后,地缘政治博弈也不容忽视。现状美元问题涉及美国核心利益,不能对去美元化趋势坐视不理。美国及其盟国可以通过外交和金融手段维持美元霸权,这是有历史先例的。结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正在走向多极货币时代,“石油美元”构成了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的支柱。现在,柱子呈现出午后的轮廓——不是倒下,而是褪色。 “黄昏”并不意味着美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将立即消亡,但它确实表明单极货币霸权时代已经结束。人民币在中东通过能源结算、金融流通、实体经济三个渠道的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注脚。当沙特开始考虑用人民币出售石油时,当中东资本乐于持有时人民币资产,当中资项目扎根中东并以人民币进行交易时,石油美元的垄断地位将悄然松动。更加多元、平衡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正在培育。美元、欧元、人民币等本地区强势货币将联手,各国可根据自身利益选择适当的结算储备。这种多极结构比单一美元本位更具弹性,也更符合当今世界力量平衡的现实。中国和中东国家的探索不是通过对抗旧秩序来建立新霸权,而是通过建立新伙伴关系来扩散和淡化旧霸权的影响。人民币在中东的崛起和石油美元地位的相对崩溃超越了“一国一种货币”的兴衰,代表着向民主迈出了一步。全球金融治理的官僚化和多元化。这一变化的一个关键部分是世界正在走出“美元中心主义”的迷雾。一路走来仍然曲折,但石油美元的时代已经结束,多极货币的曙光已经出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西湖大学要设立天文系了! 下一篇:没有了